当前位置: 首页 > 区域要闻 > 毛泽东的诗才

毛泽东的诗才

2024/07/25
来源: 人民网

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伟大政治家,也是独领风骚的卓越诗人。他的诗词艺术成就为世人公认。柳亚子读了《沁园春·雪》之后拍案叫绝:“毛润之《沁园春》一阕,余推为千古绝唱,虽东坡、幼安,犹瞠乎其后,更无论南唐小令、南宋慢词矣。”郭沫若对毛泽东诗词的评价是“经纶外,诗词余事,泰山北斗”。元帅诗人陈毅也用“诗词大国推盟主”来赞誉毛泽东的诗才。

1930年2月,毛泽东曾在江西省吉安县渼陂村一幢名叫“惟吾德馨”的清末民居居住、办公。屋内有一小天井,墙壁上书有一副对联:“万里风云三尺剑,一庭花草半床书。”毛泽东对其十分欣赏,曾手书此联,长期挂在中南海的菊香书屋。毛泽东的人生经历波澜壮阔、人文修养博大精深,这副对联是毛泽东辉煌人生的真实写照,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他为什么能够创作出气吞山河的不朽诗篇。

第一,古典诗词的深厚功底。常言道:“熟读唐诗三百首,不会吟诗也会吟。”曾在中南海毛泽东图书管理小组工作过的张贻玖做过统计:毛泽东圈划批注过的诗词曲赋总计1590首,包括1180首诗、378首词、12首曲、20首赋,涉及429位诗人。至于他读过而散失,或者读过但没有留下阅读痕迹的诗词作品,更不计其数。毛泽东还认真研读了各种诗话、词话、音韵、词律。他留有圈划笔迹较多的有《历代诗话》《全唐诗话》《西江诗话》《升庵诗话》《香祖笔记》《分甘余话》《随园诗话》等。

明朝诗人李攀龙名气不大,作品流传不广。诗人臧克家曾说:“关于李攀龙,我略知一点情况,但对他的作品没读过。”毛泽东却在两部《明诗别裁集》中圈划过李攀龙的22首诗,还称赞道:“我觉得李攀龙有些诗写得不错。”

毛泽东对古典诗词烂熟于心,无论是创作还是运用古典诗词,他都能驾轻就熟、信手拈来、旁征博引,为阐明观点、论证事理、表达感情服务。

第二,传统文化的丰富滋养。毛泽东曾把自己的求学经历描述为“六年孔夫子,七年洋学堂”。他从未间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研究,始终与中华传统文化水乳交融。毛泽东读书的范围很广,包罗中外哲学、政治经济、文学艺术等,而读得最多的是文史古籍。从先秦到明清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类别史作,他几乎无所不读、全而盖之。一部3000多卷、4000多万字的线装本《二十四史》,他24年不离身边,反复阅读。一部300多万字的《资治通鉴》,他竟看了17遍之多。

毛泽东诗词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深厚土壤,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元素,从文化名人、历史典故到民间故事、神话传说等,字里行间,随处可见。

毛泽东诗词继承了古典诗词源于《尚书·尧典》“诗言志”的优良传统,在价值取向上吸收了儒家文化以“仁学”和民本思想为基础的经世致用的政治理念,体现了一个革命家救国救民的政治抱负。他的诗词直抒胸臆,饱含“问苍茫大地,谁主沉浮”的忧患意识,充满“为有牺牲多壮志,敢教日月换新天”的革命精神,富有“雄关漫道真如铁,而今迈步从头越”的顽强意志,强调“收拾金瓯一片,分田分地真忙”的政治抱负,满怀“太平世界,环球同此凉热”的大同理想,推崇“自信人生二百年,会当水击三千里”的积极态度,秉持“丈夫何事足萦怀,要将宇宙看稊米”的豁达心态……

毛泽东诗词继承了庄子、屈原、李白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,纵横捭阖、热情奔放、文采飞扬,不管是写自然景观、动物姿态,还是写社会实践,都呈现出宏大、洒脱的气魄,揭示出人与事物的内在本质,折射出美学和哲理的绚丽光芒。

第三,湖湘文化的直接熏陶。湖南地灵人杰,素有“湖南人材半国中”“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”等盛誉。岳麓书院大门外有副对联:“惟楚有才,于斯为盛。”湖湘文化博大精深、源远流长,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支流,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。彭大成在《湖湘文化与毛泽东》一书中,总结了湖湘文化的五大特征:哲理思维与诗人才情的有机统一,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与力行践履的道德修养,气化日新、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,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群体参政意识,运筹决胜、平治天下的军事谋略。

“山川资俊杰,时势造英雄。”毛泽东是土生土长的湖南人,洞庭湖之南的这块热土,是他出生成长、求学求职的乡土,是他投身革命、上下求索的起点,是他调查研究、治国理政的基地。湖湘文化在塑造毛泽东思想与人格的同时,也成就了毛泽东的诗词。毛泽东诗词中表现的心忧天下的爱国主义情操、激情澎湃的浪漫主义风格、乐观豁达的现实主义情怀,从不同角度折射出湖湘文化的精神风貌与价值追求。毛泽东诗词也丰富了湖湘文化的内涵,为弘扬湖湘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。

第四,天赋个性的充分体现。湖南人以“吃得苦、耐得烦、霸得蛮、不怕死、了得难”闻名,这些个性在毛泽东身上体现得十分充分。

毛泽东说过:“在我身上有些虎气,是为主,也有些猴气,是为次。”他自幼就性格倔强、桀骜不驯。《西游记》是毛泽东读私塾时最早读到的古典小说,他最注重大闹天宫的故事。这是把握毛泽东内心世界以及天赋秉性中“猴气”一面的重要线索。“今日欢呼孙大圣,只缘妖雾又重来。”毛泽东看重它灵活善变的机智敏锐,更欣赏它无拘无束的斗争精神。

毛泽东一向特立独行,不愿循规蹈矩。1910年秋,他到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,借物言志,写下《七绝·咏蛙》:“独坐池塘如虎踞,绿杨树下养精神。春来我不先开口,哪个虫儿敢作声?”

毛泽东性格刚毅、信念执着,具有战胜强敌的英雄气概和攻坚克难的坚强决心。从“诸公碌碌皆余子”“粪土当年万户侯”到“不怕压,不怕迫。不怕刀,不怕戟。不怕鬼,不怕魅。不怕帝,不怕贼”,从“万水千山只等闲”到“世上无难事,只要肯登攀”,他总是满怀信心,以百折不挠的意志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。

第五,时代风云的反复磨砺。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进程艰难曲折、风起云涌、惊心动魄,催生了毛泽东的光辉思想,也锻造了他的光辉诗篇。毛泽东诗词创作的灵感和激情来源于他生活的那个时代,没有时代潮流的波澜壮阔,也不会有毛泽东诗词的恢宏气势。在如火如荼的革命实践中,毛泽东始终挺立潮头,不仅坚定执着地引领中国革命的前进方向,也热情洋溢地讴歌改天换地的革命壮举。

1994年12月26日,贺敬之在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开幕词中说,毛泽东的诗词是从中国革命曲折而豪迈的历史进程中升华、结晶出来的诗的瑰宝,具有宏大的历史气魄和鲜明的时代色彩,同时又记录和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阶段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,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邃的革命情怀。

毛泽东诗词不仅生动记录了他本人从“孩儿立志出乡关,学不成名誓不还”到“久有凌云志,重上井冈山”的奋斗人生和心路历程,也艺术地反映了中国革命从“问苍茫大地,谁主沉浮”到“虎踞龙盘今胜昔,天翻地覆慨而慷”的艰辛与辉煌。特别是从1927年《西江月·秋收起义》到1949年《七律·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》的军旅诗词,形成一个完整系列,记录了革命战争各时期的诸多重大事件,涵盖了井冈山斗争的峥嵘岁月、中央苏区壮大的筚路蓝缕、数次反“围剿”战争的炮火硝烟、万里长征的艰苦卓绝、抗日战争的熊熊烈焰、转战陕北的峰回路转、渡江战役的摧枯拉朽等,堪称一幅中国革命战争的壮丽画卷。

(来源:中国文化报,2024年7月24日版)

标签: 市招才引智